前几天,徐州的一位父亲拍下了家门口停满十余辆“豪车”的一幕——
他三分高兴、两分无奈、五分哭笑不得的说“今晚得好好做几个菜”“他们还瞒着我拜把子呢”……
(相关资料图)
网友纷纷评论:“在小小的年纪开小小的车”“都开车来的,喝点牛奶好了”。
都说时尚是一遍遍的轮回,原来社交能力也是。
对于咱们这些80、90后的“社恐一代”来说,父母对“社牛”是绝对无法企及的瑞思拜。社交?NO,成年人坐地铁,都要低头耍手机来掩盖尴尬。
最为经典的,也许就是那个为了避免和别人社交而装瞎28年的西班牙女子……对,只要不看,就不用打招呼。
而令人惊奇的是,我们的孩子竟然出现了“社牛”的隔代遗传现象……
自己找小伙伴玩,随时随地和别人搭讪甚至滔滔不绝地聊一路……
真是“垂死病中惊坐起,社恐只有我自己!”(手动狗头)
但是,依然存在着不少天生慢热、极具边界感的孩子。
记得之前看过一个视频,就是经典的社牛和社恐孩子的同框。
蓝色裙子的小女孩活蹦乱跳,红色裙子的小女孩全程捂脸。
其实这个视频还好,而当“社牛”非要拉着“社恐”一起玩时,就往往会鸡飞狗跳了。
前几天,我就又当了一次救火队长
原因是——慢热小朋友,遇到了“热得快”小朋友。
玩着玩着,又过火了。“热得快”兄弟,又把别人误伤了
真是让人身心俱疲。
倒不是因为需要涉及沟通、道歉、处理一系列的问题。
而是,一方面担心,伤害到了慢热孩子的友谊和热情。
另一方面担心,“热得快”小朋友,因此被贴上了“没轻没重”“总是打闹”“恶意伤害”这样的负面标签。
更担心,孩子会被这样的标签消耗。甚至,总陷入“我不配和别人交朋友”的失望。我都能从孩子的眼神里,感受到那种“为啥又是这种结果”的无耐。
孩子和我道歉,觉得给别人造成了伤害,看着妈妈忙前忙后道歉,自己很不应该。甚至还主动写了道歉信,和同学和老师检讨自己的“越界行为”…
但其实我非常理解,因为热得快小朋友面对慢热孩子的高反应、高敏感、高攻击性。
为什么“社牛”宝宝有时会展现出高攻击性?
其实,陌生的朋友或新的环境,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刺激。
孩子长期生活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比较熟悉的环境中,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有一定程度的厌倦心理,常常会渴望接触新的环境。
一旦环境改变,孩子就会不可控制的表现出兴奋和激动,而且难以安静下来。有一些内倾性(内向)孩子,更容易安静和观察,而另外一些外倾型(外向)孩子,更容易主动和融入。
外倾型的社牛宝宝,更要帮他建立边界感
孩子主动与人做朋友的热情,作为妈妈当然不能消极打击,因为这样会让孩子渐渐失去信心,开始自我否定、自我怀疑。
于是,我又开始和孩子进行复盘和正向沟通——
1. 分类——是不是所有的小朋友都是热得快?内向和外向的孩子都有什么特点?
2. 觉察——有没有可能,对方已经不想继续游戏?不同的孩子,会不会表达的方式不同?
3. 调整——假如自己意识到,经常热得快,或者越界了,该怎么给自己降温?
4. 预知和反馈——比起道歉和补救,有没有提前预知信号的方法?能否下一次,用更好的方式开始和结束游戏?
其实,我在用不同的侧面让孩子理解——不要忽视社交边界。尊重每个孩子的方式。
要告诉孩子,每个人身边都有一层泡泡来保护自己,我们是不能随便戳破别人的泡泡的。
任何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都有拒绝的权力,也有选择的权力。
他可以喜欢和你一起玩,也可以不喜欢。他可以开始游戏,也能退出游戏。
这都是正常的,合理的。不能强迫别人,必须满足自己的意愿。
当然,孩子社交实际要面对的挣扎太多了。内向的爸妈担心吃亏,外向的担心闹事。安静的担心不活泼,好动的担心不专注。社交多了怕影响学习,社交少的焦虑情商低…
帮孩子在冲突中找边界这种事,绝对不是某一个理论,某一句话瞬间能解决的。需要漫长的心力、精力、功力。
“养一个孩子,需要全村的力量。” 村里的社交,加油啊!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