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,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位皇帝,身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,这位皇帝的一生是相当的多姿多彩,智擒鳌拜、平三藩之乱、战沙俄、收台湾、三征准噶尔等,其人生经历,比一些开国皇帝还要精彩。
这位皇帝在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,可谓是知名度最高的几位皇帝了,其跌岩起伏精彩绝伦的一生,贫道就不多说,反正大家都很熟悉。今天贫道来给大家说说康熙帝的另一面,其实康熙帝很重视农业,可以说是清朝的水稻专家。
笼统上来说,很多人认为清朝是关外少数民族建立起的大一统王朝,所以对于农业上并不是很重视,只是萧规曹随前代罢了。其实清朝身为唯一一个超过二百年的少数民族大一统政权,统治中国长达268年,很多地方还是可圈可点的,比如说在农业上,清朝皇帝就很重视农业的发展,康熙帝就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【资料图】
康熙帝比较重视水稻的种植和增收,这可不是说说而已,是相当重视。甚至在在中南海的丰泽园开辟了一块地,来种植水稻,还在附近建了秋云亭和知稼轩,用以观察水稻成长的情况。
有一次康熙在观察水稻之时,发现有一颗水稻早熟了60天,这就引起了他的兴趣,于是康熙将这颗水稻种子收起来。第二年试种以后,果然再次早熟,而且吃起来很不错。
对于新稻种,康熙先在宫廷内部试种,等到试验准备的差不多了,在康熙三十一年四月,正式宣布了这个新稻种,称之为“早御稻”。
康熙三十九年,直隶巡抚李光地对康熙提出在天津试种早御稻的想法,但康熙帝并没有同意,认为早御稻在京城虽然成功了,但种植到其他地方不一定成功,可见康熙帝这个人还是很注意实际的。
康熙四十二年热河行宫兴建,康熙在热河泉北侧试种早御稻,再次获得成功。于是康熙开始有意识的大规模推行早御稻,开始在北京和天津一带推广,效果还不错。
到了康熙五十四年,康熙开始在南方试种早御稻,由自己的心腹苏州织造李煦负责,第一次试行并不成功,康熙又特地派出老农李英贵去苏州进行指导,因此第二次试行早御稻获得了成功。
康熙帝的这一行为,对于当时的农业发展来说,效果还是很明显的,可见这位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,并非浪得虚名,对于国之根本的农业,还是很用心的。
康熙帝之后,受此影响,雍正帝和乾隆帝每逢春耕开始,都要在丰泽园小片试验田里举行“藉田”仪式,亲自扶犁示范,以示重农。
除此以外,康熙还比较重视河务,毕竟农业的发展,离不开水利的影响。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中,黄河泛滥,对于当时黄河两岸及其漕运可以造成巨大影响的。
康熙先后换了几任河道总督,后任命有治河经验的安徽巡抚靳辅为河道总督。靳辅并没有辜负康熙的期望,自己有治河经验,还请教了更有经验的幕僚陈潢,两个人通力合作,同时参考明朝水利专家潘季驯的方法治河,加上康熙帝的支持下,治河效果显著。
可惜后来靳辅因为治河与倒台的明珠朋党案有些关联,加上他的政敌趁机攻击他,这位辛苦治河的老臣被免职,幕僚陈潢更是被革职流放,死于流放过程中。几年后,康熙无人可用,再次起用靳辅,靳辅还没来得及继续治河的抱负,年底便死于任上。不得不说封建社会中,有时候站队真是个困难问题,想保持洁身自好真没那么容易。
同时通过康熙对于农业等方面的重视来说,现在很多人认为清朝如果不是雍正继位,真的有可能亡国,其实还是言重了。雍正的确有功劳,康熙统治后期社会的弊端显现,的确是矛盾重重,但要说有亡国之危,难免有些太贬低康熙,太抬高雍正之意,还望大家可以客观看待历史。
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,顺便关注天天,关注天天不易走偏,人均寿百,年入千万
关键词: